2016年,英国伦敦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一款人工智能程序,它能处理法律文件并对案件作出判决。科学家将600件欧洲人权法院诉讼案的案情资料输入这款软件中进行学习,交叉测试的结果显示其判案结果和人工判案结果的一致率达79%[1,2]。那么,AI真的能代替法官判案吗? 我们先看看AI判案的技术可行性。在前面
我们先看一部小说片段。 《机器人写小说的那一天》(节选) 作者:有岭雷太 那一天,乌云低垂,天阴沉沉的。 屋子里,保持着跟往常一样最适宜的温度和湿度。洋子懒洋洋地坐在沙发上,玩着无聊的游戏打发时间。但是,她没有和我说话。 无聊啊!无聊,无聊,但是我没有办法。 在我刚来到这间屋子的时候,洋子总会找些话
我们头顶的天空已经被观测了几千年。最初人们肉眼观察星星,望远镜出现后,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广阔。为了得到更清晰的观测,人们甚至把望远镜送入了太空,可以看到100万光年以外的星星。 为了探索更深远的宇宙,现代望远镜越来越庞大复杂。以射电望远镜为例,为了提高空间解析度和信号敏感性,望远镜的天线越来越大,甚至
从塞缪尔的西洋棋开始,游戏就是机器学习里的研究热点,不仅是因为游戏的对战性可以直接体现出机器的智能,而且打游戏的技巧确实是可以学出来的,很适合用机器学习方法来解决。然而,在2016年以前,可能没有人会想到机器玩起游戏来竟如此强大,不仅可以在简单游戏中战胜人类业余选手,还可以在极为复杂的任务中战胜人类
前段时间(2021/04/05),自然-机器智能杂志发表了一篇有趣的论文,介绍了利用深度学习重构物质三维结构的工作[1]。 我们知道物质的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决定的,不同的工艺可能得到不同的微观结构,从而得到具有不同性质的物质。一个重要的问题是,大部分物质的微观结构是三维的,但我们容易观察到的只是二维
支持向量机(Support Vector Machine, SVM)是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存在,它和符号学派不沾边,既不属于贝叶斯学派,也不属于连接学派,基本的假设就是样本离哪个类近,就属于哪个类。尽管假设如此简单,SVM却是机器学习中应用最广泛的分类器,在绝大多数任务中表现出优异的性能。 事实上,很
爱美之心人皆有之,人工智能虽然不能真的帮你整容,但确实可以极大提高虚拟颜值,朋友圈发张靓照是妥妥的。 我们先看一种比较保守的美颜方案。这种方案基本上保证人的轮廓不变,但给眼睛、嘴唇、鼻子等的颜色进行修正,通过美白来让照片变的更漂亮。图1是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提出的一种美颜方法。他们用一张参考照片展示着
深度神经网络(DNN)很强大,经过大量数据训练之后,可以实现非常复杂的功能,在语音识别、图像识别、自然语言理解等任务上取得了极大成功。 然而,Google研究者在2013年发现DNN可能非常脆弱,一个人类无法察觉的噪声就可能让机器产生错判。如图1所示,最左边的图是一个熊猫,DNN也确实将其识别成了熊
人在学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首先想到的是尽量借鉴既有的经验和方法,这样我们可以学的更快更好。这一思路对于计算机也是一样的,把以前学习过的模型、流程、方案拿过来,想办法迁移到新任务上,这一学习方法就是迁移学习。 图1:迁移学习示意图 迁移学习的基础假设是不同学习任务之间不是独立的,因此,如何分辨花草的知
现实生活中会经常遇到序列数据,比如语音是声音振动的序列,自然语言的一句话是单词的序列等等。在这样的序列数据中,前后数据单元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,例如“打开”后面可能会接“盒子”,但不会接“太阳”。为了描述这种序列上的相关性,人们提出了循环神经网络(Recurrent Neural Net, RNN)模
2016年6月,Google宣布了Magenta项目[8],目的是联合艺术家和计算机学家,推动人工智能在艺术创作上的研究和应用,其中AI谱曲是重要任务之一。 图1:计算机谱曲[7] 所谓AI谱曲,就是利用AI技术自动生成乐谱。“自动生成乐谱”这个看起来很“潮”的Idea其实早在计算机诞生之前就了,当
机器智能来源有两类:一类是人类专家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教给机器,机器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,实现类似人的智能;另一类是把数据喂给机器,让他像人一样从中归纳总结出知识,再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。早期的人工智能系统多采用第一种方案,现代人工智能系统多采用第二种方案。特别是深度学习发展起来后,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